台灣編劇為什麼做不到?
明明是受過編劇的訓練,為什麼反而做不出來呢?近年許多走紅作品都不是專業編劇,那編劇是在做什麼?
第一,我們的編劇真的有在生活嗎?
這是許多影視專業人員的困境,一名從院校畢業的編劇,如果畢業後直接從事編劇工作,那其生活圈也多半都是編劇及產業人員。除非這個故事充滿奇想創意或者經典改編,否則多數描寫人們生活故事的劇本,編劇都需要大量的與目標族群長期相處、進行田調。
然而我們的編劇真的有這麼多時間去走入人群嗎?以台灣來說是少之又少的,人是不可能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,一個編劇如果生活都在影視產業裡,那只有兩條路選:一,等待大案機會上門,資金與製作時間有足夠餘裕讓編劇人員進行田調、討論到編寫;二,維持生活,邊工作邊書寫,讓工作成為編寫劇本的材料來源,並且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投入創作,然而在沒有檔期壓力的狀況下,這些作品多半躺會在D槽好幾年。
第一條路並不容易,台灣編劇難以出頭,劇本產製到面世得通過大量時間與轉交製片導演各部門,好劇本也可能碰上爛導演而付之東流。同時另一類編劇也會因資方企圖回收,將劇情設定得更趨近大眾口味,採取保守路線、產製時間短的關係,讓作品未能熟成就上市。
第二條路則容易讓許多科班編劇直接轉行,卻也讓其他不斷創作書寫的業外人士晉身編劇,或讓他們的故事得以影像化,大師兄的《你好,我是接體員》即屬此例。然而第二條路看似機會渺茫,卻是對編劇來說最健康,能產出最好作品的方式。
因此,身為觀眾的我們很難真正完全看到編劇想呈現的東西,就此論定台灣編劇能力不足並不公允,《山道猴子的一生》的優勢之一就是「產地直送」。
按照流程,劇本完成後得找到投資方(有時會反過來),而後經手到製作人、導演以及最後由設計與演員呈現之,原本在編劇腦裡的畫面早已不知道被改過多少次了,那再好的編劇都得看接棒人員的能力,所以業界才常說「劇本寫完就當孩子生完,沒你的事了」、「最好你的編劇不要活著」云云。
那麼,一個好編劇是否也可以嘗試利用自媒體來讓自己被看到呢?可能仍需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