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一樣恐懼,所以我在學如何面對犯錯

2025-10-06

文/Vivien  


Hey 創作者,最近還好嗎?
時間一閃又到中秋,也進入了每年表演藝術最忙碌的季節。

今天不聊工作,來聊一個重得應該要配酒的主題:面對犯錯與真正的成長

最近 Vi 消失了一陣子。身邊的夥伴可能知道,

因為身心健康狀態亮紅燈,所以我整個九月都在強制休息。

(讓我再衷心謝謝所有在這段時間包容、照顧我的朋友和工作夥伴。)

往年九到十一月,作為製作人,我必然忙得死去活來,但今年的狀態讓我不得不停下。

對一個把工作塞滿每天二十小時、
把工作當成「假的自我價值」的人來說,「停下」比任何任務都難

所以 Vi 試著在有體力、情緒穩定的時間,
重新攤開整理「自己」,正面地,找自己麻煩。


打開自己,跟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一樣可怕

老實說,我常常幫創作者做職涯覆盤,卻很少讓自己給自己做。

因為每次這麼做,我會碎掉。
會掉進行為與情緒失序的狀態,
也無法判斷需要花多少時間,才能把自己拼回能正常運作的樣子。

就像我原本只是想收個抽屜,結果把整個房間翻成戰場。
每一件物品都牽連回憶,還要求自己順手檢視當時的錯,並一定要在當天收完;
收不好,就開始往死裡責備自己,為什麼會讓自己面對這種局面。

(Vi 是水瓶座+INFJ+人類圖一分人, 那份莫名其妙的執著強度,你可以想像一下。)

所以我學會在日常工作時,
控制自己不要太頻繁地做「自我覆盤」
因為我知道,一旦我開始打開自己,那很可能讓我在工作與生活上瞬間失能。

說真的,面對打開自己、面對覆盤這件事,我跟你一樣恐懼

那感覺就像打開潘多拉的盒子,裡面藏著貪婪、虛偽、嫉妒、痛苦、疾病與禍害。
當你打開自己,也是釋放那些你長期藏起來的混亂。
讓原本寧靜的內在世界,一下子變得動盪不安。
(非 常 可 怕!)


我不知道怎樣面對「我犯錯了」

在那些死去活來的自我覆盤時間裡, Vi 做了很多自我驗證和思辯。

我開始問自己很多問題:
為什麼我總是答應做不想做的事?
為什麼我明明知道體能撐不住,卻還是年復一年地逼自己一天工作20小時?
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是高敏人,卻要求自己成為團隊的情緒保母,又回家委屈自己的情緒沒被接住?

最後每天很忙、很累,做了很多事、顧了很多人,
還是人前自信,人後崩潰。

然後,我在某個對話裡破防了。
朋友問我:「你上次快樂是什麼時候?你在做的事,你真的快樂嗎?」
我答不出來。

深夜裡,我開始找理由:「因為我是被逼的。」
朋友回我:「沒有人能逼你。你不說,別人也不會知道怎麼跟你相處。」

那句話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我突然意識到,
我沒有真的承認自己錯了。
更準確地說,
我不知道怎麼面對『我犯錯了』。


我們從小就沒被教過「怎麼面對犯錯」

在亞洲的成長背景裡,我們被教育「不要犯錯」。

犯錯不是被允許的經驗,更是好孩子需要避免的恥辱。
而且「做對」也不是值得被讚許的事,
這叫「應該的」。

於是當我們長大,面對工作機會、自我表達與人生選擇時,
思考的起點變成: 「怎麼做才不會錯?」

準備什麼才穩妥、怎樣做才安全、
用什麼範本重複對比,才能證明自己「在對的路上」。

這樣的心態,真的是老話了啦,
所以我們才都喜歡看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不是嗎?
但看完書之後, 我們仍然沒讓自己真的去面對「被討厭」「被質疑」「被看見犯錯」。


成長的破局點:你會不會行動去學習面對犯錯

Vi 的碩士論文是用行為心理學理論進行分析的,期間學到一個簡單粗暴的概念:
人類的學習不是線性,而是循環曲線。

我們會先獲得新知,進行練習,
然後在練習時遇到不適(也就是危機),
再回到原點重新理解知識,扛著不適繼續練習,
最後才會產生進步與新的行為習慣,且這是一個不斷的循環。

也就是說──
你讓自己不受傷、不面對受傷會痛、痛著做復健修正行為,
下次你還是會犯錯受傷

所以人的成長才不是甚麼浪漫溫柔的直線關係:「學習它、習慣它、練習它幾次,就會進步。」
(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《隱性潛能》)

在成長循環這件事上,
如果沒有學會面對犯錯,面對它帶來「不適感」與「危機感」時怎麼辦,
沒有讓自己扛著傷口去練習,你大腦的學習機制就不會被啟動

所以有一個現實是,成長不是學會不犯錯,而是學會如何面對犯錯。

轉換視角讓犯錯能被視為「成長的正常步驟」,而不是我要去避免犯錯。

當我們能把犯錯理解成長的正常情境時, 我們就不會那麼想要逃避了,

會想要繼續衝撞它,繼續成長,

而成長的結果,才能真正在我們心中產生推動力,

而不是「我應該要成長」,讓明明努力往前的自己留下滿滿的「被逼」和「委屈」。


跟你分享心理治療克服恐懼的土方法:暴露療法

但面對犯錯真的很可怕啊!
那怎麼辦?

心理治癒裡有個讓人克服恐懼的「土方法」──暴露療法
它讓我們逐步降低對恐懼的敏感度。

比如如果你害怕問問題,
就從最安全的人開始練習:家人、朋友、信任的夥伴。
從微量的威脅開始,先學會在沒那麼可怕的情況下控制恐懼。

當然,你還是會驚慌失措。
但當你面對那份不適感多了,
大腦就會學會:「原來我可以犯錯,也不會毀滅世界。」

之後再去練習在更難的情境下行動——
跟同事、老闆、陌生人互動。
你會發現,犯錯不會消失,
但犯錯的恐懼不再支配你所有行動。

簡單暴力吧?
但飛機師學習面對「飛機失速」的心理壓力時,也正是靠這個方法。
不是不恐懼了,而是一次次練習,
在恐懼中繼續前進。


成長的開始:不是不再犯錯,而是學會面對錯

成長這件事,Vi跟你一樣恐懼,因為我們都一樣平凡,都還在學習。

如同伊拉斯謨在重寫潘多拉的盒子譯本時寫下的那句拉丁諺語:

Malo accepto stultus sapit.
經歷麻煩,會讓傻瓜變得聰明。

Vi 的理解是,我們都是麻瓜,會恐懼,也一定會犯錯。

那反過來想吧,
當我們願意在學會事後誠實思考、覆盤錯誤的本質,
那不就是成長的開始嗎?

對了,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也說過一句浪漫的話:「犯錯的人會變得聰明。」

Trouble experienced makes a fool wise


致所有像 Vi 一樣平凡又破破爛爛,但仍然努力讓自己跑起來的你

中秋快樂 🌕
V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