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導演/製作人必看] 劇組能走多遠不是用說就可以的
文/林惟駿

Hi
我是主任,今天想要聊聊當你開始做戲後,三五年內會發生的一些事。
最近因為一些關係,我回想起在過去的合作經驗裡,為什麼有一些劇組可以走得很遠、為什麼有一些劇組演完就散了? (註:我想談的狀況包含影視與劇場,多數作品產生都維繫在導演與製片/製作人身上,若用劇團就有點太限縮了。於是以劇組代稱所有作品產出的合作狀況。)
我即將舉三個劇組為例子,其中不乏在業界十年的,也有新興崛起把作品帶往不同城市還售罄的。這幾個劇組讓我印象深刻的,不是作品多麼出色,而是「他們怎麼處理團隊內部問題」。
案例一:大聊特聊溝通型劇組
故事事件:
- 演員間對於導演的指令有疑問,常常會說「導演你要想清楚耶」。當下我有點詫異,後來理解:原來導演從一開始就有把作品走向跟在嘗試的事情講清楚,所以導演遲疑時,演員會試著把他拉回來。
- 當劇組有售票壓力時,全體一起坐下來聊,會說「我可以幫忙宣傳、做素材,但我要上班,我可以做到____程度」。獲得邀演機會時,全員抱在一起感動流淚。
分析:
- 他們的「樓地板」是透明和信任。
- 問題不會被隱藏,而是成為讓作品前進的燃料。
案例二:己願他力型劇組
故事事件:
- 具有魅力的導演,講述作品理念與願景時總能感動不少人。
- 設計在上週三給出節目單設計稿,預計週五送印。週五一早導演突然要求改稿,直到送印前一分鐘都還在改。
- 當行銷提出看不懂戲時,導演認為應該是行銷要來懂作品。
- 當製作人提出增加宣傳活動時,導演認為沒有必要,叫製作人去開發鐵粉進來看戲。
分析:
- 他們的「樓地板」很低:團隊的運作以導演的節奏為節奏,以導演的意識為共識。
- 華麗、動人的演出,但劇組成長有限,許多在背後的問題被負責人置之不理、要求配合。
案例三:榮耀部落型劇組
故事事件:
- 當預算隨著新增加的宣傳活動而暴漲,負責出錢的(普通身家)導演說「就花吧,該花就要花。」隨之掏出信用卡。
- 演出的票房告急,導演、演員、行銷互相協助,面對之前脫鉤的宣傳,不怪罪、互相扛起。
- 製作人在社群私帳默默寫下:這次合作很有「團隊」的感覺。
分析:
- 他們的「樓地板」是責任感與共識。
- 即使有問題,也會有人「把球接下來」,並且互相溝通如何處理,就算成績未必理想,團隊的向心力也很充足。
樓地板比天花板重要
很多人以為團隊治理,是要幫團隊「蓋出更高的樓層」──例如資金、人脈、資源、創意。但其實「怎麼面對問題」才是決定團隊能走多遠的基礎。就像101大樓的地基,務必要下挖超過別人的數倍,才能支撐起樓層向上發展。
即便劇組工作不像長期在公司上班,公司治理由主管們處理,我們都不可否認導演、製作人就是劇組裡的主管階級。所以任何團隊的權力核心,幾乎把控該團隊的樓地板高度、穩度。
組建團隊樓地板有三個關鍵:
一、換位思考力:
「誒,我這個時間來處理節目單,會不會太晚?」
光是辨認問題就能饒過很多人,多數無法辨認問題都來自於無法換位思考。
二、溝通整合力:
「我認為這樣演不是很對,你聽聽看我的想法,或許我也有沒顧到的地方。」
先把問題跟自尊分離開來,很多人面對問題無法思考、無法推進到討論,是先把自尊擺在前面了。
三、推進執行力:
「那這件事請在下週三給我一個答覆。」
明確定義事情推進的Next Step,而非「我知道了」然後石沈大海。
TIPS:
下次團隊遇到摩擦時,不妨先想想:我們是在加固樓地板,還是在讓它裂開?
樓地板決定了你的團隊能不能蓋成一棟高樓,還是永遠停留在矮房子。
各位想幹大事的導演、製作人們,沒有地面,飛機無法起飛,先造起你們的樓地板,你才能真正走向遠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