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怎樣可以讓作品活久一點

2025-09-02

文/林惟駿 

台灣劇場跟電影應該有90%的作品都是「宇宙首演,不會再演」演出一落幕,作品的生命也就差不多結束。很多團隊沒有規劃怎麼延續、怎麼推廣,加上觀眾需求與媒體環境改變,結果就是很多很棒的作品,沒能真正發揮它的影響力和價值。

除了可惜,還會影響團隊和創作者能不能長久走下去。

在我自己把畢製從北藝大T305搬到南海劇場,實際走過一遍作品重演,迎來觀眾數翻倍成長的經驗後,我體驗到的是:「演出結束的那一刻,其實才是第二階段的開始」。

當時最有感的,不是通過審核、確認參與聯展的資格,而是第二次演出當天,許多參加第一次演出的觀眾衝著你而來,甚至帶著朋友來的當下,我感覺到作為導演的生命,正在開始揭開序幕。

既然觀眾主動為你的作品「延壽」,這代表他們也在等著你之後的作品。

你得在演出期間準備素材,比如花絮拍攝、導演訪談、觀眾調查等等,好讓觀眾看完之後留下資料,也讓下次演出前有素材可用。

這些都不是隨便想想就做得來的,而是要提前規劃,讓主創、行銷和製作團隊一起配合。才能在沒有演出的時候,繼續維持粉絲的熱度,至少讓你的社群帳號保持活絡。


觀眾理解與創作溝通的落差 

後來我花了一點時間去觀察觀眾在什麼狀況下才想買票入場,我發現當觀眾不懂演出想要表達什麼,結果就不想買票進場。

你看起來很像廢話吧,但其實天天在發生。

原因通常是創作者自己討論完就決定了,沒有真的去理解觀眾的需求,於是從節目介紹到預告片都語焉不詳、充滿內梗。創作者自得其樂,殊不知造成作品把觀眾越推越遠。

我自己有一個小習慣,是進入廣告業開始養成的,就是默默觀察大家「為何而買」。無論是御飯糰、鬼滅之刃到劇場戲票,在7-11與在跟朋友閒聊時,都會多問一句:「它做了什麼讓你想買?」

也不用覺得要重新學銷售好麻煩, 其實你每天都會買東西吧?就從自己觀察起就好了。「有意識的」去加強主創者和觀眾的互動,像是做問卷、辦座談、線上交流等等,不要為辦而辦,蒐集回饋,才能掌握觀眾真正的興趣點。

再來,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和社群媒體,把作品做二次創作或衍伸內容,觀眾就會更投入,也會更有黏著度。不只會提升他們的忠誠度,還能激發他們去買周邊或參與更多活動。


商業經營與資源配置的核心思維 

但後來與一些製作人討論起,他們看到的現實就是:人事成本往往就吃掉六成以上。服裝、舞台、製作佔二到三成,最後留給行銷的只有十萬不到,但最可怕的是團隊常常花大錢拍照或錄影,拍完就放著不用,結果變成「沉默成本」。


沉默成本就是花了錢卻沒把資源發揮到最大,最後浪費掉的那部分。我把它拆成幾個階段來看:


  1. 投入階段 - 投錢、花時間、人力去做一個東西,比如舞台或拍攝。
  2. 使用階段 - 資源第一次被使用,像是演出當天的舞台景片。
  3. 閒置階段 - 用過一次就閒著不用,像影片沒有做二次剪輯。
  4. 損耗階段 - 因為閒置或環境因素損壞,像硬碟壞掉、佈景老化。
  5. 回收與轉化不足 - 本來可以延伸應用或再利用,卻沒規劃好,資源效益被浪費。


如果能把沉默成本拆清楚,你就能帶著團隊重新調整資源,把有限的預算放在更能長期發揮效益的地方,例如IP經營、數位行銷、觀眾互動,而不是一次性就消失的投入。

就像演出錄影,往往就是婚紗照,拍完之後就躺在自己家牆上了。


做周邊的水很深 

不少人嘗試把作品看成是一個「產品組合」。除了演出,還可以有出版品、課程、講座、工作坊、周邊商品。想著這樣不僅能增加收入來源,也能讓作品更有價值。

這點也是個甜蜜陷阱,在我合作的劇團裡,不少導演家裡可是因此囤了五六箱的衣服、鑰匙圈,最後隨著演出不再加演、補助要求新作品,這些周邊就在搬家時一起丟掉了。

走到商品設計的領域,我會去想它是不是觀眾真的會用,或是有收藏價值。像星巴克的杯子,不只是杯子,而是連帶著消費者的習慣和情感。對我們來說,周邊商品也要能夠抓住粉絲的核心需求(物理價值跟情感價值),不然就會變成另一種沉默成本。


行動建議:讓作品延壽的Check List 

這個主題可以開展太多細項來分享,我先列出六大點,大家可以當作在撰寫補助前的討論清單,盤點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完整。

  1. 完善演出後素材規劃 - 從籌備期就規劃好拍攝與紀錄,確保能應用在多平台。好比影像拍攝考量橫式、直式。
  2. 強化觀眾需求分析 - 問卷、座談、數據分析來了解觀眾,並動態調整。
  3. 聚焦資源分配效益 - 找出沉默成本,把資源放在效益最大的地方。
  4. 培育創作者商業思維 - 協助創作者理解商業模式,建立健康合作。
  5. 推動品牌理念公開與高調宣傳 - 透明表達價值觀,爭取觀眾認同。
  6. 開展跨界合作與永續經營模式 - 積極尋找合作機會,打造多贏的生態系。

先這樣,讓我們繼續聊下去。


作者|林惟駿

表演浴場創辦人,身兼劇場導演、廣告創意,同時也以動作矯正教練的身份活動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業,在戲劇圈常使用「班主任」的筆名。

執導《狂人教育》、《文明的野蠻人》,並曾參與電影《破風》、《葉問3》行銷企劃。其後進入廣吿業界擔任創意。2020成立表演浴場,是全台唯一的演藝職場力知識平台,提供
表演者自我經營、行銷佈局、身體訓練、表演技巧等等就業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