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演的「路徑」是什麼?當導演要你再演一次 再現表演的標記工具

2025-11-03

文/林惟駿  


做培養皿的起心動念:課程不是終點 

其實這幾年開課下來,我一直卡在一個瓶頸──我希望演員能真正進步,但那種進步絕對不會只發生在課堂裡。


課程能教你觀察、推動情緒、拆解角色的方法,但「把方法練成熟」,那是靠自己練來的。
老師教你怎麼切菜,但刀功要自己練。問題是──演員要怎麼練?
這是我最常想的問題。


如果一個演員一年都沒有幾次演出的機會,那他怎麼變好?
在學校時,一個導演組一學期要做兩個作品,一個班十個導演,就有 10~20 個演出。你一定會被輪到,不管有錢沒錢,你都能實際動手演。可是一旦畢業,或不是科班出身,那個「穩定練習的場域」就消失了。演員出社會後要自己接案、打工、顧生活,能練戲的機會少到可憐。


這不是能力問題,而是整個體制的問題
畫家有畫布、舞者有舞室、音樂家有樂器──但演員至少要有個對手。沒有對手,連練都沒得練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做「演技培養皿」。我看了太多從課程畢業的演員,在演出時仍回到自己習慣的方式。
那我們可不可以不是為了再開一門課,而是想造一個讓演員能真的練功的場域


重現表演需要的,不只是靈感,而是「路徑」 

很多演員拿到劇本後,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角色的台詞畫出來,然後就憑感覺開始演。
但如果導演要你「再來一次」,你能演得一樣嗎?
多半不行。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是怎麼做到那個感覺的。
感覺可以用,但感覺不準──因為你不知道它從哪來,也不知道怎麼再現。何況這個感覺可能不是來自於劇本、來自於角色,那我若是導演,我為什麼要用你?


演員要練的,是找到自己的「情緒路徑」。
當你知道角色的情緒是從 A 點到 B 點,因為什麼轉折、又怎麼變化,那你在每次演出時都能找到同樣的節奏與重心。
舉例來說,在《影后》那段戲裡,周凡先是對流氓發火,

「我膝蓋到底他媽的關你什麼屁事啊?」

到後來卻變成對自己說話──

「也許老了、醜了,我演技退步了……你出局了,淘汰!」

這裡的對話對象改變了,情緒的重心也從「外」轉向「內」。


演員需要的是抓到這條路徑,理解劇本裡的段落要點,以及中間的轉折,就能穩定地走過、重現,而不是一次靠天吃飯。
這就是我們在培養皿裡追求的東西:讓感覺變成可重現的邏輯。


成為專業演員的關鍵:能「說出來」 

有一次我對學員說:「我希望你們能成為專業演員。」
有人下課後來問我:「什麼叫專業?」


我舉了個例子:

你去餐廳點糖醋排骨,結果端上來的是三杯雞,你會怎麼想?
演員也是一樣──劇本要的效果,你能不能準確交付?這就是專業的基本。
更進一步的專業,是當導演材料給你不夠時,你也能自己補出缺少的味道。
今天劇本沒有寫清楚角色的創傷背景,那你就不能演了嗎?
不行。你得自己有方法,能在資訊不足時依然完成任務。
你需要不是去腦補:去做角色的日記、去補足他的生平。而是根據劇本的線索,整理出角色可能的動機、轉折、關係與推力。


並且,也最重要的是需要「可言說的能力」。
你要能清楚講出:「我為什麼這樣演」、「我怎麼設計這場戲」、「觀眾會看到什麼」。
如果你不能說出來,那只是「感覺很好」的素人,不是能合作的專業演員。


從「感性派」與「理性派」到「方法自覺」 

這次在培養皿裡,我看到很多讓我驚喜的事。
原本偏感性的演員,學會了用「路徑」讓自己的詮釋更穩定,能夠更精準的調整表演的執行與觀眾回饋的一致度;而理性派演員,則學會在計算之外留出更多人性的縫隙。


有位演員,過去總是收著演、偏保守,就像親密關係裡總是有人追、有人逃,他就是逃的那一個。
但有一次練習,他主動逼近對手、眼神強烈到透露威壓。
演完他說:「我超不舒服,但超刺激。」
那一刻我真的覺得── 這才是演員的成長。

不是你變得多厲害,而是你開始有意識地選擇要怎麼演


教育的意義,是幫演員找到練功場 

我很開心我們這次做了「演技培養皿」:
雖然我們沒教任何新的技巧(真的),只是把每一個環節拆解、檢視、詢問、執行、驗收,
不斷回來叩問:你怎麼演、為什麼演。

我想我會這麼說:

只有當演員能清楚地理解並重現自己的表演,那才是真正的「專業」。
那時候,你不只是個表演的執行者,而是一個有自覺有能力的創作者。

作者|林惟駿

表演浴場創辦人,身兼劇場導演、廣告創意,同時也以動作矯正教練的身份活動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業,在戲劇圈常使用「班主任」的筆名。

執導《狂人教育》、《文明的野蠻人》,並曾參與電影《破風》、《葉問3》行銷企劃。其後進入廣吿業界擔任創意。2020成立表演浴場,是全台唯一的演藝職場力知識平台,提供
表演者自我經營、行銷佈局、身體訓練、表演技巧等等就業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