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香港論壇】跨海合作「2025演科教室──香港行動:出場練習」
文/浴場編輯室
2025演科教室 香港行動:出場練習
圓滿落幕
台港創作者深度對話演出文化、生態差異,激盪跨地域合作可能
【香港訊】由台灣「表演浴場」主辦、香港「小田工作室」協辦的《2025演科教室 香港行動:出場練習》,於 11 月 8、9 日在香港小田工作室圓滿舉行。本次活動以「論壇 + 工作坊」形式,兩日吸引十多位香港編導、設計與獨立創作者參與,共同探討作品「如何出海台灣」、如何在市場推廣、製作流程、個人品牌經營等面向奠定更扎實的策略基礎。
台港制度差異大──補助 vs. 票房,文化邏輯大不同
論壇一《從香港到台灣的演出文化與市場語境》由
- 李芷蔚 Vivien(香港移台獨立製作經理人)
- 李漢廷 Michael(香港獨立製作人、小田工作室創辦人)
- 林惟駿 Wes(表演浴場創辦人)
三位深度對比兩地的製作文化與觀眾結構。
講者指出:台灣演出形式橫跨劇場、駐村、主題研發、社區演出、IP合作到節慶展演,創作者可切入的路徑多元;香港則更依賴票房與節目策展。而香港較靠「自下而上」自主製作;台灣則因補助制度與地方文化政策,使「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演出」。
兩地觀眾對演出內容的期待不同:香港偏好整體製作品質與文本邏輯;台灣觀眾則習慣在作品中看見議題、目標觀眾與風格明確的敘事,同時演出的體驗設計也更加著重。
論壇也整理出「香港團隊若要赴台演出必備的 10 項提醒」,從申請補助、與場館接洽、製作分工到市場推廣策略,皆提供實務可即刻採用的操作方式。
社群時代:藝術家必須成為品牌
論壇二《從作品到自我品牌的行銷經營思維》則以「個人品牌」作為切入點,引導香港創作者理解:
在台灣賣票之前,你的品牌如何先讓觀眾靠近你?
內容包括:為創作帶來觀眾的溝通策略,從2B與2C引導創作者進行規劃。並如何讓作品延伸到個人敘事,形成可持續累積的自媒體形象。同時面對社群時代的高速更迭,創作者透過社群互動,測試「台灣觀眾是否願意買單」
講者提醒:「自媒體不只是宣傳工具,而是讓製作團隊、觀眾理解創作者的一扇入口。」
活動現場熱烈,創作者爭相爭取個別討論
本次活動反應熱烈,不少原本無法參與完整論壇的創作者,選擇在活動前後與講者進行個別會議,探討自己作品的可行方向、評估是否具備赴台製作與演出的潛力。
同時,活動結束後已有多位香港創作者主動向主辦方遞出作品,希望能針對與台灣合作進行後續評估與策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