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越來越少被找去試鏡?── 從「焦慮接案」到「精準選擇」,演員的職涯必經之路

2025-08-18

文/林惟駿


「機會變少了?」你不是一個人 


近年來,許多演員都在苦惱同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案量變少了?」

一方面是現在正值「影視寒冬」,另一方面,劇場創作也在面對長期不經營消費市場的後果。


機會看似變少,但競爭卻越來越激烈,每年演戲相關科系都有學生畢業,更何況非科班的新人。你在Threads上也少不了見到有人發文「有戲都可以找我,我很便宜!」


因為想演戲又接不到戲,開始有什麼接什麼:今天演特助、明天演法務、後天演社畜。但怎麼接都是小角色,最終出現在銀幕不過3秒的鏡頭。 


記得以前聽過前輩們說「你老是接臨演,你的檔次就會被釘在這邊。」這句話突然繚繞耳邊,讓你一晚晚越來越焦慮。但你知道嗎?所有的商業合作都是一場交換,是一場甲方以新台幣,向你交換某種服務,而這服務在你就是表演。 


那麼,我們就來看看怎樣提高你的「演員籌碼」,讓甲方更願意把機會遞給你,邀請合作。  


你的演員籌碼,是什麼?


就像你會選擇一間餐廳,未必100%是因為他的菜好吃,可能還有裝潢、距離、價格、促銷等等的原因。要是演員們每次都拿演技或外型來看自己是否能成交,其實久了就會變成內耗。


我曾經在課堂上陪著演員們一起釐清接案的關鍵,二十個演員給了十多個答案,先扣掉像是檔期這樣未必具有主導性的因素,我們歸納出了以下五點:  


  • 演技|基本功與風格是否明確,還可以往下細分:口條、風格、唱功等。
  • 外型|辨識度與角色適配度
  • 氣質|觀眾對你的第一印象
  • 信任|業界是否願意把角色託付給你,你是否是一個能完成任務的接案人員
  • 網絡|你曾與哪些人合作或被推薦的機會,以及參與過哪些作品、擔綱怎樣的角色


這些五項職涯資產不是用來評價誰高誰低,而是幫你釐清一件事: 

「我該怎麼走下一步,才能讓自己出現在更對的位置?」 

停止「為了接而接」 


許多演員會說:「我現在需要更多作品累積。」

但我想問的是:

這些累積,真的有為你打開更多機會嗎?


如果你是剛起步的演員,需要透過接案來累積對實拍的經驗、對片場運作的概念、理解業界需要的表演是什麼樣子,我認為花個一到兩年時間從氛圍演員開始做起差不多足夠了(科班生則更短)。


當你對整體環境有了概念,你該做的是讓更多人「記住你」:記住你演過什麼戲、記住你在片場是怎樣不同的演員、記住你跟同類型演員比起來更亮眼的地方、記住你有什麼別人沒有的專長。


這些能讓你被記住的特質,需要你看過非常多的戲、練習過你最喜歡與擅長的角色、端詳過自己外型可以怎麼發揮、認真練過每個字的子音母音⋯⋯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事情,甚至是得在接案之外不斷累積下來的事。


當你只是為了填補空檔、替補焦慮而汲汲營營尋找演出,很可能反而模糊了你的品牌定位,也讓觀眾看不清你到底是誰。更嚴重的是,這樣的選擇可能會消耗你的能量,讓你在關鍵時刻反而無法全力以赴。


作者|林惟駿

表演浴場創辦人,身兼劇場導演、廣告創意,同時也以動作矯正教練的身份活動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業,在戲劇圈常使用「班主任」的筆名。

執導《狂人教育》、《文明的野蠻人》,並曾參與電影《破風》、《葉問3》行銷企劃。其後進入廣吿業界擔任創意。2020成立表演浴場,是全台唯一的演藝職場力知識平台,提供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表演者自我經營、行銷佈局、身體訓練、表演技巧等等就業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