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片場情緒控管、建立有效工作環境,成熟導演製片看穿情緒的三方法
編輯/林惟駿
導戲過程不順利?爆氣一時爽,爆完總是後悔到不行
不論影視或劇場,導演工作要處理畫面、技術、故事、表演,還要面對製作方的經費與掌握工作進程,身居統籌與美感的角色,得要不斷切換工作時的理性與感性,這樣工作的難度比起設計或演員都還高上許多。
因此在片場、排練場發生導演爆氣的行為並不少見,但這真的無法可解嗎?
難道工作壓力大、難度高就可以合理化在片場發脾氣的行為?
導演:「你們跟其他導演合作就不會嘰嘰歪歪,現在是針對我囉?」
導演:「吵什麼吵?照我說的去做很難嗎?」
像這樣的對話不會只出現在學生劇組,甚至「專業」劇組內也時有所聞。然而一昧禁止導演生氣、形式化的要求劇組氣氛,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而「在工作狀態裡生氣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到底怎樣才能降低劇組內的情緒摩擦,讓事情可以更快、更好的推進下去?我們需要一起深入理解情緒這件事。
生氣沒有錯,問題是「停在」生氣
當事情遇到差錯、被打斷,會生氣都是人類的自然反應,並不是說「不生氣」就是違反自然,而是當個體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更加立體,大腦認知與調節功能發展得更完整時,可以更加快速的調整情緒,甚至穿越情緒看到事件背後的真實原因。
而在我們發展到那個境界前,該知道會讓事情變得更可怕的是「持續停留在情緒裡」,這會讓後續的討論變成「情緒化思考」並且為彼此關係帶來嚴重的破壞力。
我們不可能不去生氣,但有幸現代的心理專業與資訊發達,我們可以更快穿越生氣。
在心理學研究裡指出,生氣是一種表層情緒,後面還有許多需要辨識的情緒存在。也就是說,在生氣的外衣底下,包裹的其實是各式各樣更深層的負向情緒:像是難過、失落、害怕、挫折、擔心、焦慮等等。
因此,壓抑了生氣,只處理了表層的問題,我們難保改天又再爆發。
假設直接爆氣,或者壓抑它,那會發生什麼狀況呢?
直接爆氣解決問題,也只是「延後處理」真正該面對的問題。就像導演與演員的溝通不順,如果導演要求演員用他的方式來表演,在演員特性不同、理解掌握不足的狀況下,只能照本宣科的演出,未必有足夠內在過程支撐表演,很常成為形式化的模仿。
雖然大家都閉嘴了,實質問題並沒有被解決。因為誰都不想被罵,於是就像「房間裡的大象」一樣成為不可說的障礙,也導致團隊信任崩解解、面對問題時成員會開始切割。
而用迴避、壓抑的方式面對,不去處理生氣,底層的情緒會不斷蔓延,影響對事物的判斷,最終破壞你在劇組的合作信任。雖然要面對生氣的感受不是很舒服,可是我們誰會希望工作的過程不開心?為了從根本解決問題,我們必須要有方法。
要如何超前部署,讓爆氣問題從根本解決?在專業與心態上有法可循
外聘專業
導演、製片、設計以及演員,各自都有專業負責的區塊,也由於彼此領域不可取代,團隊合作時的溝通磨合、排練試錯就更為重要。此時溝通的不會只是「怎樣做更好」,而是「交換彼此的擅長,找出合作的共同語彙」。
然而國內影視工作由於預算與上檔需求,鮮少能有足夠的排練時間。因此「專業外包」就是非常重要的選項,而最常被忽略的就是表演專業,找到有足夠經驗的表演指導,將能更快的把導演的需求轉換成演員聽得懂的:情境、情緒、能量、線條、動作等等,縮短在片場來回溝通的時間與摩擦。
一方面也是國內導演多半為技術出身,對於燈光攝影等掌握度較佳,因此近年導演額外修習表演課程也是一門選擇。此時最重要的,是表演老師必須擁有足夠演出與編導經驗,才能在導演需求與演員需求內,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指引。而只做表演或者只做導演的老師,在指導上則容易有所盲點,此時學員可以先一步針對老師與課堂特性調查安排。
承認能力邊界
沒有人喜歡被挑戰,但也沒有人全知全能。在心態上,我們需要理解「承認不知道」不等於「我很糟糕」,這個心理轉換很細微,卻很常在跨部門的溝通裡面發生。
導演:「我想要一個紅色的感覺。」
演員:「什麼意思?」
導演:「就是紅色啊!」
即便是紅色,我們也能區分是熱情的火紅,還是充滿魅力的酒紅。而這兩種不同的狀態,也會牽涉到角色在劇情中當下的感受、未來的目標。
當導演還無法理解如何轉換用詞讓演員能夠理解,或者演員還無法理解導演的溝通模式,人們很常會為了隱藏自己「不會」的羞恥感,而採取讓問題強行通過的方式。
另一種可能是:演員說「我知道了」來忽略其實他並不知道的事實,有時候來自於不想坦白自己並不知道,有可能想要矇混過關。雖然僥倖有機會成功,但是當課題沒有被克服,一樣的問題在職場上就會不斷發生,除非演員永遠只跟熟悉的導演合作,但這不會是最好的方法。
事實上,團隊工作更喜歡的,是能一起前進,去克服更多未知的感覺。也因為能夠一起克服,團隊的信任感、革命情感,以及合作默契都會加深。進一步能夠培養出彼此「補位」的能力,也就是演員知道如何協助導演、導演知道如何刺激演員,甚至演員能夠用表演來幫助製片,很多時候只要演員能賦予角色別的情緒表現,就能夠省下一筆道具製作的費用。
換位思考
不只是專業領域,每個人的個性也會改變面對問題的決定。如果你可以了解彼此的工作模式,知道你的夥伴是謹慎型、行動派、成果型,就能替你在面對質疑的時候,能換位到對方的角度來思考,或許對方只是用不同的視角來共同努力
就像很多時候我們說「不」並不代表否決這個提議,可能只是因為對這一個做法沒有信心,想要採取已知、相對可行的做法。
當這一層內心話沒有被溝通,很常就會直接被勾起情緒。如果把彼此的內在過程都翻出來看,其實可以發現這些都是「把話說清楚」就可以避免的。然而一旦進入片場,我們並不是真的有那麼多時間,因此提前一步對於你的合作對象有個性上的理解,無論導演也好、演員也好、甚至設計部門也好,都能夠在整體工作上加速事情的推進。
高情商的導演的工作心法:保持開放溝通、交換價值觀
「保持開放溝通」、「交換價值觀」看起來與工作成果並不直接相關,但在團隊工作中卻佔了關鍵要素。
在安藤櫻主演的《重啟人生》裡,她飾演的製片助理就為這個過程做了非常好的演繹。
他為了能夠提早收工去拯救朋友,身為劇組螺絲釘的製片助理,他上到每個部門密切溝通,掌握技術部門在等待什麼、導演部門在安排什麼、以及演員與梳化的進度能不能加速?
一整輪溝通下來,他竟然讓劇組提前五個小時收工,完成進度之外,還讓成品做到滿意。而他做的最多事情就只是理解、管理、溝通。看起來芝麻綠豆小的事,集結起來卻能發揮非常大的力量。
建立高情商的團隊,其實要能理解這些細微末節,可能對拍片過程造成蝴蝶效應。能夠在意見分歧時迅速找出最佳解,也是作為劇組領導人的導演、製片的必學課程。
專業與情商,並不絕對相關。
正向的情商,卻絕對能為專業表現再度加分。
作者|林惟駿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、表演浴場創辦人,執導《狂人教育》、《文明的野蠻人》,並曾參與電影《破風》、《葉問3》行銷企劃。
其後進入廣吿業界擔任創意,曾服務 KIA、MITSUBISHI、 INFINITI、格蘭利威、三花棉業、麥香、元本山、美顏相機等品牌。
2020成立表演浴場,是全台唯一的演藝職場力知識平台,提供表演者自我經營、行銷佈局、身體訓練、表演技巧等等就業觀念。並活躍於表演藝術的行銷製作,協辦2022年桃園客家生活節、2023年桃園客家生活節、臺灣藝術教育高校聯盟「新世代音樂人才築底論壇」,同時為桃園市武陵高中兼任教師。